头条新闻

西北研究院举办“爱科学 向未来”线上公众科学日活动

发表日期:2022-05-23来源:

放大缩小

  521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以线上直播方式举办“爱科学 向未来”公众科学日活动。 

  以生动形象的“奇幻的微观世界”“南极冰芯零距离”“神秘的大喇叭”重点介绍了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实验;组织了“掌中丹霞”“奔跑吧!色素”“听口令的火苗”三场科学实验秀,展示了有趣的实验现象;邀请“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科研人员进行专访,为观众讲述了珠峰科考的故事。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成松副研究员讲解到,冻土中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和土地资源,也是地球重要的碳库。为观众揭开了冻土的真实面纱,介绍了冻土“冻胀融沉”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带领观众走近了冻土的微观世界,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冻土。 

  通过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亚平高级工程师的讲解,观众感受到了与南极冰芯的零距离接触。在超低温实验室展示的冰芯是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研究员参加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时,从南极冰盖海拔最高的冰穹A地区钻取的宝贵冰芯。在直播中不仅与观众提出的“冰川是否会移动?火星有没有冰冻圈?”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还让观众了解到冰芯记录着过去气候环境自然变化的信息,过去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冰芯不同指标的分析,可以研究近代和古代的气候及环境变化等。 

  一个神奇的“大喇叭”——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风沙环境风洞吸引了直播间的注意力。李芳高级工程师介绍风洞建成于1967年,全长37.78米,木质结构。历经55年,它的大喇叭口和整流段,还有最末端的扩散段依旧完好无损。“喇叭口”其实是一个巨大风扇,需要用一个55千瓦的电机带动,实验中需要的风速可以从140/秒,已经超过12级超级台风的速度。“大喇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防沙治沙或者在科学观测、风沙研究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科研人员在“大喇叭”里模拟各种环境下的风沙实验,研究不同防沙治沙措施,为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案。 

  科学实验秀,秀科研魅力!李超副研究员、王威和陈永欣助理研究员现场演示“掌中丹霞”“奔跑吧!色素”“听口令的火苗”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让观众了解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色谱分离实验原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家庭制作实验方法等地质学和化学的科普知识,激发观众的科学兴趣。 

  活动还邀请了西北研究院参加第二次青藏科考的珠峰科考队员郭军明副研究员,介绍“冰川与跨境污染物”分队开展冰川变化和跨境污染物传输方面的观测工作,如利用无人机和三维激光雷达对冰川表面形态的扫描,冰水雷达对冰川厚度的观测;以及雪坑样品、水体样品、大气样品的采集和大气成分在线观测等。同时,也讲述了在海拔五六千米以上的珠峰地区,克服剧烈头疼、胸闷、晚上睡不着等高原反应,每天要走6-7个小时的路坚持完成观测科考任务。科考经历的分享让观众深深体会到高海拔寒旱区野外科研工作的艰辛。 

  科普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西北研究院一直高度重视科普工作,通过办公室和各部门密切协作,精心策划,成功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集中展示了西北研究院的重大科研成果,传播了沙漠、冰川、冻土等领域的科学知识,介绍了科研人员艰苦的野外工作;加深了公众对地学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激发了社会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兴趣,为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掌中丹霞”科学实验秀

“奔跑吧!色素”科学实验秀

“听口令的火苗”科学实验秀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员访谈

工作人员合影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邮编:730000

Email:kych@lzb.ac.cn 
传真:0931-8273894 电话:0931-496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