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高寒荒漠土壤微生物对海拔响应模式研究获新进展

发表日期:2025-07-30来源:生态与农业研究室

放大缩小

高寒草地和高寒荒漠土壤微生物对高寒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但二者在不同类型高寒生态系统中沿海拔梯度的响应模式仍缺乏系统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玉强研究员团队对比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地(3165—4903 m)与高寒荒漠(3150—5200 m)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共生网络及组装过程,并对其与海拔响应模式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两类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核生物α-多样性呈现相反的海拔格局。高寒草地随海拔升高显著线性下降,而高寒荒漠则显著线性上升。

此外,群落组成的环境驱动因子也显著不同。高寒草地细菌群落组成仅与土壤pH值强相关,而高寒荒漠细菌组成则同时受到电导率(EC)、土壤pH值、年均降雨量(MAP)和年均温度(MAT)影响。高寒草地真核生物组成与所测生态因子关系不密切,而高寒荒漠真核生物则与MAP显著相关。

研究表明,高寒草地细菌-真核生物跨界共生网络更复杂,且其复杂性沿海拔升高呈单峰模式(先升后降),高寒荒漠网络则对海拔变化不敏感。两类生态系统中,细菌群落均受随机性与确定性过程共同控制,而真核生物群落组装则由随机过程(扩散限制和漂移)主导。

该研究深化了对高寒生态系统地下生态过程的理解,强调了生态系统类型在研究微生物地理分布和响应模式时的重要性,为预测气候变化下高寒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及其生态功能变化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研究成果以Contrasting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high-elevation montane grasslands and desert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China为题发表于农林科学Top期刊Catena。西北研究院段育龙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李玉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人才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5.109321

高寒草地与高寒荒漠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比较

高寒草地与高寒荒漠细菌和真核生物群落组成的地理距离、气候因子和土壤变量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异分配分析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邮编:730000

Email:kych@lzb.ac.cn 
传真:0931-8273894 电话:0931-496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