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青藏高原土壤侵蚀与风险评估研究获新进展

发表日期:2025-05-16来源: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

放大缩小

土壤侵蚀是一种自然的地质过程,通过物质移动、风和水的作用塑造地球表面,主要包括冻融侵蚀、水蚀和风蚀三种类型,其发生会引发生物多样性改变和生产力降低,并诱发洪水、泥石流和沙尘暴等一系列连锁性负面效应。

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气候、多变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质条件,是土壤侵蚀的频发区,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然而,关于青藏高原上述三种类型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的综合研究至今依然缺乏。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团队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气候要素、土壤属性、地形和植被特征等数据与概念侵蚀模型的融合,对过去(2001-2020)和未来(2021-2100)四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下的冻融侵蚀、水蚀与风蚀时空格局进行了量化评估。

研究结果发现,空间分布上,冻融侵蚀主要发生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横断山脉及祁连山地区,水蚀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的趋势,而风蚀则表现出相反的分布格局。时间变化上,过去二十年冻融侵蚀、水蚀和风蚀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气候情景下冻融侵蚀和水蚀均显著增加而风蚀明显下降。另外,气候变化是驱动冻融侵蚀和风蚀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水蚀受气候变化和植被动态的共同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青藏高原中度和重度土壤侵蚀区面积预计将持续扩大。

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2001-2100年青藏高原三种主要土壤侵蚀类型的时空格局及其风险预估,可为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控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研究成果以Soil eros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西北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魏培洁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杜娟娟为共同第一作者,陈生云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交叉团队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项目等共同资助,所产生的土壤侵蚀数据集已汇交至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DOI: 10.12072/ncdc.nieer.db6841.2025)。

土壤侵蚀风险等级变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邮编:730000

Email:kych@lzb.ac.cn 
传真:0931-8273894 电话:0931-496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