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中科院先导A类 “美丽中国”专项“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途径和区域综合示范”项目示范区现场考察暨课题启动会举办

发表日期:2019-06-04来源:

放大缩小

  526日至62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主持的中国科学院先导A类“美丽中国”专项“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途径和区域综合示范”项目首席丁永建研究员、专项监理组刘国彬研究员、专家组李新荣研究员及课题、子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组成考察组,对黑土退化阻控技术集成示范区(黑龙江省)、农牧交错带生态功能提升与绿色发展示范区(吉林省)、干旱区沙化土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示范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现场考察。 

  27日,考察组考察了海伦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侵蚀退化核心示范区。课题五负责人张兴义和侵蚀退化子课题郑粉莉研究员现场介绍了侵蚀退化研究的长期监测和研究样地,讲解了秸秆覆盖条耕和秸秆打捆填埋沟毁耕地再造创新技术研发进展及黑土坡耕地水土保持和提质增效技术体系。在海伦农业生态站,李禄军研究员汇报了黑土退化及耕地质量保育长期定位试验的研究成果,考察组现场查看了黑土有机质与作物生产力定位试验。28日,考察组考察了海伦黑土保护海伦双泉村示范区、五大连池市示范区,隋跃宇研究员现场讲解了黑土剖面特征及垦殖后土壤质量演变过程。考察组要求紧密衔接国家工程,保护黑土地,将其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29日,大安市副市长、林草局相关领导及考察组一行先后到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考察了“稻--渔复合生态工程示范区”“草地生态保育与功能提升技术示范区”。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李晓宇副研究员介绍了已有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及成果,并向与会专家展示了已开展的500亩稻--蟹示范区,汇报了苇基食用菌栽培技术生产转化及菌糠肥田技术应用进展。在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杨昊谕博士详细介绍了盐碱地先锋植被羊草种群快速克隆繁殖技术和外源激素引发提升羊草生产力技术进展,并全面介绍了所开展的盐碱地治理相关技术、方法及其进展。黄迎新研究员系统介绍了松嫩盐碱化草地形成原因、现状,以及盐碱化草地恢复方法的可行性及未来研究方向。东北农牧交错带课题旨在通过脆弱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恢复及提升,发展绿色产业,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为整个东北农牧交错带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技术支撑,助力精准扶贫,提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1日,考察组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干旱区沙化土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示范区进行现场考察。课题二负责人张志山研究员对示范区面积、示范内容等进行介绍,并详细介绍了人工蓝藻固沙技术的优点及推广和示范情况。中卫市林业和草原局唐希明介绍了中科院沙坡头站流沙治理技术在宁夏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随后,考察组考察了包兰铁路防护体系,张志山研究员就包兰铁路防护体系的研发和修建过程、特点及固沙机理等进行了介绍。2日,考察组还参观了沙坡头站区试验场地。该课题重点攻克沙漠边缘扩张带的流沙稳定技术,研发成本低、固沙效率高、治沙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操作简易和利于推广的绿色环保沙化治理技术,从而改善干旱区人居环境,提高沙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合理发展生态产业、示范推广兼具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模式,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改变传统防沙治沙理念。 

    期间,课题1~7联合启动会召开。丁永建介绍了项目概况,各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题进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2019年度工作安排及实施情况。刘兴土院士及参会地方领导对课题启动表示祝贺,并充分肯定了课题实施的重大意义。希望能够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在建设“美丽中国”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提供支撑。与会专家还就课题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展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并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课题负责人表示将对专家意见认真梳理、准确凝练、扎实落实,确保高质量完成本年度研究任务。

                                                                                (责任编辑 陈治理)

考察 一

考察 二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邮编:730000

Email:kych@lzb.ac.cn 
传真:0931-8273894 电话:0931-496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