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深刻认识和理解极端环境的生命适应与发展

-----《极端环境微生物学》专著书评

发表日期:2016-09-23来源:

放大缩小

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刘光琇研究员主编,陈拓研究员、李师翁教授、沈永平研究员担任副主编,11位参编者共同编写的《极端微生物学》专著,已于2016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为16开全彩色铜版简装本,374页,55万字。包括彩色照片和插图143张,表格65个。全书共引用国内外文献1120余篇,其中中文文献186篇,英文文献930余篇。 

本书由十章内容组成。第一章和第二章为基础部分,主要围绕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简史、发展趋势、主要种类及其分布、适应机制、生理生态、应用等内容展开;第二章到第八章分别论述了地球上几类典型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主要涵盖微生物种类与多样性、群落结构与演替、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包括荒漠微生物、冻土微生物、雪冰微生物、深海微生物、陆地热泉微生物和典型高寒生态系统微生物;第九章归纳了有关最新的和常用的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十章重点介绍了极端环境微生物在工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该书是一部系统探讨和全面总结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专著,系统论述了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及其应用,阐述了典型极端环境,包括荒漠、冻土、雪冰、深海、陆地热泉、高寒生态系统等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生态适应机制及其研究进展,概述了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方法和极端环境微生物在工业、医药、农业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该专著具有4个方面的特点:①新颖性。本书是国内首本系统论述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的书籍,书中首次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给出了广义的极端环境和极端环境微生物(Microbes in extreme environments)定义,即生存于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统称,其种类包括极端环境中生存的极端微生物和非极端微生物。认为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既包括对极端环境中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也包括对极端环境中耐极微生物和非极端微生物的研究,由此提出了极端环境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in extreme environments)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内容。事实上,对各种典型的自然和人为极端环境,以及荒漠、沙漠、冰雪、冻土等多重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领域。②综合性。书中的内容高度综合了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研究的各个领域,涉及微生物生态、系统分类与种质资源、多样性与进化、生长和生理特性、遗传与适应机制、基因组与蛋白质组、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等。③系统性。本书由基础部分、专论部分和研究方法与应用三部分组成。基础部分主要围绕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简史、发展趋势、主要种类及其分布、适应机制、生理生态、应用等内容展开。专论部分围绕作者近年的研究工作,分别论述了地球上几类典型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包括荒漠微生物、冻土微生物、雪冰微生物、深海微生物、陆地热泉微生物和典型高寒生态系统微生物。第三部分归纳了有关最新和常用的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极端环境微生物在工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④参考性。该书引用了大量国际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资料和文献,为读者系统了解和学习极端环境微生物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对于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更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西北研究院开展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始于世纪60年代。该院科研人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雪冰微生物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先后对马兰冰川冰芯、普若岗日冰川冰芯、慕斯塔格冰川冰芯、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以及冬克玛底冰川和天山一号冰川前沿退缩地等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演替开展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气候和环境变化与冰芯和冰川退缩地微生物的关系,分离培养了多种耐冷和嗜冷微生物物种资源。近年来,刘光琇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对我国北方沙漠和西部高寒草甸及绿洲荒漠微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理分布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极端环境微生物学》正是在该所多年来对极端环境微生物开展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集成的成果。 

《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的出版,为我国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一本新的有价值的参考书籍。书中对极端微生物种类、适应机制和应用研究最新成果的总结,为生命起源和生命体环境适应极限的探究,极端微生物生物技术和基因资源的挖掘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书中对荒漠微生物、冻土微生物、雪冰微生物、深海微生物、陆地热泉微生物和典型高寒生态系统微生物的详细论述,对于促进这些极端环境微生物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微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邮编:730000

Email:kych@lzb.ac.cn 
传真:0931-8273894 电话:0931-496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