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 | 施雅风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发表日期:2025-07-22来源:
放大缩小
施雅风(1919—2011),江苏海门人。1944 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人,中国冻土学和泥石流研究的开创者。
大公无私,关心爱护同事
中国是山地冰川大国,但对冰川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1958年,中国科学院应国家开发西北地区的需求,组建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面向国家需求,施雅风联合数十家单位,组织7个研究团队同时考察祁连山冰川,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冰川学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促进了我国冰川研究事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面临经济困难,这让初见起色的冰川冻土事业随时面临解体风险。但施雅风从未动摇,他坚信困难是暂时的,既然从事了一项有重要意义的科学研究,就要坚持下去。1960年夏天,施雅风毅然做出决定,举家从北京搬迁至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兰州,为其他科研人员做出了榜样。
施雅风(右)在野外考察
施雅风的二女儿施建平回忆:“我们家一到兰州,就住在乙等宿舍13单元两间背阴的房间。冬天窗户被大风刮得吹开,玻璃窗摇摇欲坠,直到母亲晚上开完会回来,才关上了窗户。当时副食品供应不足,很多人都吃不饱,母亲浮肿,我和姐姐也患上肝大疾病。”
据施雅风的同事苏珍和王宗太回忆,当时兰州生活用品供应艰难,吃饭成了大问题。许多人吃不饱,每天只能靠定量的杂粮面糊糊和窝头过活,一些人甚至出现浮肿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施雅风拿出自己的工资,买了一篮鸡蛋分给大家。科研人员们都非常感动,许多人把这件事记了一辈子。
高风亮节,做好示范表率
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施雅风始终保持对理想的坚持、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负责,坚持求真求实。他胸怀大局,坚守初心,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
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报告。报告分三个部分,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二是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三是全党动员,大办科学。
施雅风听完报告后激动万分,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建设之中。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施雅风果断先抓人才培养,提升科研人员的职称和待遇。
当时,政策规定所有职工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评,被评为一级的可升一级工资。一级的人数按总人数百分比计算,数量有限。那时工资多年不变,升工资早被大家翘首企盼,必须慎重处理考评问题。对此,施雅风说:“大家工资都太低,领导要做出榜样,不要挤兑群众。”
最终,所务会议做出决定,5名所级领导均不参加一级的评比,皆定为二级,空出5个一级名额给职工。这一决定执行了4年,其间历经两次考评,所领导为职工增加了10个升工资名额。这件事充分展现出施雅风的高风亮节。
省吃俭用,捐资助学助研
施建平回忆,父亲一生捐资修建了多所学校,捐助了多名学子,但对自己却十分苛刻。他一件喜欢的衬衣穿了又穿,领子磨破了还让妻子把领子反过来缝上再穿,挎包和水杯也用了多年。
施雅风在南京的住房有90平方米,里面住着施雅风夫妇和施建平一家共五口人。尽管稍显拥挤,但施雅风毫无怨言。1997年,施建平一家搬出后重新装修了这栋房子,施雅风从兰州回来看到后十分高兴,说“感觉挺幸福的”。
“子女和他的学生后来的住房条件都比父亲的好,但父亲仍然喜爱他在九华山大院的老房子。那里离办公室近,一张电脑桌、几件从兰州带回来的简朴家具和书架,甚至还有上世纪50年代从北京带来的藤椅子。父亲就在这个房子里完成了多本科学著作的编写和出版。”施建平说。
施雅风曾于1997年、2006年分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甘肃省科技功臣奖。他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金中的一部分,用于补充出版学术著作经费及支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建设;将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奖金中个人可支配的 20万元捐给希望小学改建破旧校舍。
不仅如此,施雅风还以个人积蓄常年捐助江苏家乡的中学,并在甘肃省康乐县设立以其爱人名字命名的“沈健女士奖学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女高中生。
病重期间,施雅风多次表示要用剩余积蓄成立施雅风科学基金,奖励在冰冻圈学科及其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最终,家属依照他的遗愿,将100万元积蓄全部注入施雅风科学基金。目前,该基金仍在运作,资助了许多青年科研人员。
来源:《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